2010年1月6日,《湖州日报》6版以《大学生“精神成人” 还需多少等待?》为题,报道威尼斯官网教师接受记者访谈。全文如下:
大学生“精神成人” 还需多少等待?
嘉宾 周家健:湖州师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陈松源:湖州职院党委副书记 沈晓阳:湖州师院商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欧阳成:湖州师院理学院教授、优秀班主任 秦晓帆:湖州师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专业副教授、优秀班主任 黄 微:湖州师院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 记者 朱晔 李华
上月中旬的“复旦黄山门事件”再一次把大学生和高校推到了风口浪尖。 面对社会大众批判、责难的目光,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出走等负面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在一些人的眼里,“80后”、“90后”几乎成了自私、叛逆、抗压性低的代名词,“草莓族”等标签被强加到了他们的身上。 随着个性张扬的“90后”走进大学校门,高校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一再受到质疑和挑战。从2003年开始,湖州职院在校园网上开设“诚书记信箱”,到2008年,湖州师院教授沈晓阳先后在新浪、人人网等推出面向学生的博客,湖州的高校一直在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方式。 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真的是挫折经历得太少所以经不起一点点失败吗?还是社会把他们的缺点放大了?面对这么有个性的大学生,该怎么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 昨天,湖州师院、湖州职院的专家、学者就此与本报记者展开了对话。 观点一 “8090”大学生,真的不快乐 记者:现在舆论对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有很多负面的评价,甚至给他们贴上了许多不好听的标签。尤其“复旦黄山门事件”后大学生的淡漠表现,让舆论普遍不理解。和“70后”以前的大学生比,现在的大学生真的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冷漠了吗? 周家健:2010年刚刚过去,这一年全校学生让我感觉到了温暖与感动。无论是面对春季的西南大旱、夏季洪水灾害还是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我们的学生表现出了最大的真诚和无私,他们在国家、同胞面临灾难时表现出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他们不太会瞻前顾后,就这一点而言,可能是我们这些“60后”都比不上的。 跟我们以前当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真的不快乐。从高中时期的为考大学拼命到进入大学后不断考级、考证,然后考研、就业,他们身上背负着很大压力。所以我们对大学生要给予足够的包容和信任,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不信任孩子,就是不信任我们的未来。 对于“80后”、“90后”展示的个性,我们不要带着有色眼光看他们,应该放大这一代大学生身上的优点,积极引导,让他们的这种个性在向上中得到发挥,实现个性成才。 记者:大学生今天跳楼、明天出走的新闻时有发生,他们的抗压力为什么这么低?哪些问题容易导致大学生“想不通”? 陈松源:信息时代把海量的信息带给了普罗大众,而“跳楼”、“出走”这些敏感词汇和“大学生”、“90后”这样的标签结合在一起时,一些信息就被片面设置无限夸大,于是便给了大众一种大学生心理问题极其严重的假象。 我们不否认,这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锻炼少、经历的挫折少,身上或多或少带点“娇气”,有不稳定情绪等心理隐患的学生也在增加。但是,社会的浮躁,严峻的就业形势及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引起的生存问题,都给了大学生前所未有的压力,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他们的抗压力太小。总体来看,大学生是积极向上、乐观有为的。 从和他们的交流中,我觉得,他们大部分人没有确定自己发展的长期目标,做很多事情都急于求成,所以在事业、学习、生活、感情等方面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就迷茫,甚至怀疑自己。 观点二 走向成人,他们需要“精神断奶” 记者:我也认同“90后”并不比任何一代差,但是,他们目前的现状确实存在很多令人担心的问题。我的同龄人很多在当大学辅导员,他们说,当辅导员比当保姆还要累,保姆只要管好吃喝拉撒,辅导员还要当学生的心理医生和精神导师,真的吗? 黄薇:我每天都在和学生接触,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才发现,我每天对着学生讲的话,就是回到家后对我家儿子说的话。前几天,一名学生因为没评到奖学金而闹情绪,我约了他谈心,让他分析一下自身的原因,结果他把原因归咎到学校的规章制度有问题,只字没提自己的错。这样的思维方式,我真是哭笑不得。 秦晓帆:我是一名文学教师,当我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学生问了一个让我哑口无言的问题:秦老师,那么标准答案是什么?我当时很诧异,文学怎么可能有标准答案。之后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学生在上完课后问我这个问题。 欧阳成:高考最后一场考试结束的时候,我在考场外等着接女儿,突然听到旁边刚走出考场的学生大喊:我的快乐生活从今天开始啦!我当时就想,可能高中老师给他们灌输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让他们认为只要进了大学就会很轻松。其实并不是这样,在大一新生报到后的第二天,我就告诉全班学生这样一个理念:大学并不是他们以为的那么轻松,大学理科很难读,想考个及格都很不容易。 记者:这样听起来,我总有一种感觉,现在的大学生外在表现好像很早熟,但在不少方面其实挺幼稚的,尤其在思想上。大学生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成人,但离“精神成人”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应该怎么帮他们“精神断奶”? 秦晓帆:水杯只有空的时候才能装进水,人也是如此,只有在空的时候才能装新的东西进去。但我们的新生走进大学校门时已经被塞得太满,而被塞进去的都是别人的意识、别人的理念。要让大学生真正成长起来,必须引导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让他们“精神断奶”,走向“精神成人”。 每当接到一批大一新生,我都让他们在大一的时候放松、休息,让他们学会倾诉。从倾诉到迷茫,从困惑到感受,等到大二的时候,他们已经把自己清空,慢慢学着独立思考自己的未来,有了思考他们便会焦急,并尝试着规划自己的未来。 欧阳成:真诚最重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是诚心和他交流,而不是端着班主任的架子在教育他。就拿我来说,一开始,我就没给他们树立一个完美的、有距离感的班主任形象,而是把我的缺点暴露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我。这样一来,我们之间交流起来,就没有隔着班主任与学生那么远的距离。 至于教育学生的法宝,也谈不上,只是每当有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低落,出现旷课现象时,我都会来到学生宿舍,把旷课学生拉出来,在校园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谈心。你还别小看散这一圈步的威力,往往能督促学生积极、努力学习上大半年。 我记得一个修电脑的师傅曾经对我说,大学生活就应该自由自在,大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大学老师要让学生自由发展,即使他们因此走上了岔路。后来,我把这段话告诉了学生,让他们来评判一下,我到底该不该管他们,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我还是管着他们点好。这说明,我们的学生还是信任班主任的,只要方法得当,他们还是愿意听取老师教育的。 周家健:我们的基础教育因为高考的指挥棒挥着,只能围着它转。于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每一个学习阶段,我们孩子一直在被动地被灌输知识,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方式和家长的过分期待,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了不快乐的种子。然后,种子一直在发芽、成长,等经历过高中阶段,学生已经考疯了,一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这种不快乐就开花结果,表现在了大家眼前。 我们现在的大学德育很大程度上确实在为基础教育“补课”,补上做人的课程,补上快乐的课程。我们学校确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孩子进入大学之后能快乐成长,因为只有快乐成长了,才能实现成才。 观点三 精神领航,网络很给力 记者: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探索,像“诚书记信箱”已经红了好多年,还获得过“感动湖州”,而今年正夯的沈晓阳博客也被学生认为很“给力”。两位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 陈松源:大学生都带着电脑来上大学,现在连手机都能随时随地上网。网络,如今就像高校的“血管”和“神经”,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主要渠道。控制力强的学生,用网络来交友、看信息,自制力差的一不小心就会被游戏什么的迷住,迷失在了网上。 既然学生喜欢从网上得到信息、发表意见、交流,我们就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阵地,使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让他们在活动中进步,在聊天中成长,把因为网络而迷失的孩子从网上找回来。 记者:据我所知,陈书记和沈老师都是“50后”,与现在的“90后”大学生差了40岁左右,按4岁一个代沟的算法就有10道沟,这些沟真能跨得过去吗? 沈晓阳:代沟是存在的,但并不难跨越。“90后”的大学生其实和我们当大学生时一样,上进心强、通达事理,只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表现方式很不一样,所以才会显得非常有个性,好像与我们这一代人格格不入。 要跨越代沟,就要了解大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样就容易产生思想的碰撞,激起火花,更何况情感、成长、前途这些话题是永恒的,无论哪个年代的大学生都会热烈讨论。像我的博文里,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之类的情感话题,毕业时面对的深造还是就业的选择话题,学生点击率很高的,留言讨论的也特别多。 我的博文都很短小精悍,长篇大论学生肯定接受不了。我也不讨论哲学的深奥,通常都是以一个哲学故事或其他的生动形式来引入话题,把道理说得简单点。 陈松源:“诚书记信箱”开设的最初目的,是想了解学生们对学校各个方面的建设有哪些想法,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然后及时处理学生反映的问题。但是,一走进网络,我们才发现,学生在网上不仅反映问题,更主要的是把网络当成发表观点、宣泄情绪的一个渠道,因为网络对话的方式,提供给他们一个无限的空间,让他们能用匿名、虚拟的方式来表达真实的想法、观点和愿望,不用顾忌到身份问题。 我们希望把“诚书记信箱”建成一个平台,能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能解决深造、就业等大问题,还能解决思想中的深层次问题“诚书记信箱”,让它确确实实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航站。 图为大学生在社区服务。 |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7026威尼斯(中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