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3日,《湖州日报》5版以《建设一流人才高地——本报记者对话市政协委员、湖州师院党委副书记周家健》为题,刊登湖州日报记者对话党委副书记周家健稿件。全文如下:
建设一流人才高地
——本报记者对话市政协委员、湖州师院党委副书记周家健
记者 李 华
记者:市“两会”就要开幕了,无论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是普通市民,对“家门口的大学”——湖州师院都非常关注。作为一所地方性的大学,这几年湖州师院如何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周家健:师院一直都伴随着湖州共同成长,湖州人民对师院倾注了大量的关注和支持。立足湖州、服务湖州,是师院办学的题中之义,更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湖州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作贡献,师院人一直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作为。 师院汇聚着众多知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主动承担起了为地方提供科技服务的重责大任。在已经过去的2010年,获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41项、市厅级104项;主持完成市委重大调研课题1项、“市校合作”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4项。同一年,重点开展县区全面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咨询决策服务、百名教授博士下企业下基层、重点服务团队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培育、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以及大学生社会服务,“八大专项行动”为湖州发展添砖加瓦。 记者:为了服务地方产业建设,湖州师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调整等方面有过哪些尝试、改革? 周家健:明体达用,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的“湖学”精髓,也是师院传承至今的校训。师古法今,湖州师院坚持改革创新,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适合社会需求、服务地方发展,是湖州师院培养人才的一贯标准。这些年,师院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构建”的改革目标和要求,多措并举,力争在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初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框架构建。同时,在学科和专业调整中,师院主动与湖州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相衔接,重点建设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专业,为全市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各类急需人才。如今,湖州的各个领域、行业都活跃着师院的毕业生。每年,我们都有几千名合格毕业生奔赴新的岗位,为湖州的发展注入最新鲜的血液。 记者:在学校的“十二五”规划中,湖州师院将有哪些积极作为,为湖州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周家健:人才蔚,事业兴。在学校的“十二五”规划中,专业建设规划被提到了重要位置。作为地方院校,师院将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考虑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地方,放眼长三角,与地方的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相适应,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重视专业群建设、规划发展新的专业增长点,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创建特色大学、实现湖州大学的建设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7026威尼斯(中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