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6威尼斯官网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人才助力发展 反哺一方热土——湖州师院发展与服务并行的五年掠影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1-02-28

    2011年2月26日,《湖州日报》4版以《人才助力发展 反哺一方热土——湖州师院发展与服务并行的五年掠影》为题,整版报道威尼斯官网五年发展情况。全文如下:

人才助力发展 反哺一方热土
——湖州师院发展与服务并行的五年掠影

  湖州师院能有怎样的发展?湖州师院能为地方提供多少人才与服务?

  已经过去的每一个五年,数据被一再地更新,答案被一再地修改,越来越精彩。

  五年成长,在不断拓宽的面积、不断增长的师生人数中,这所大学的能力与抱负,发展与服务也愈发清晰可见。

  春华秋实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开学后的第一周,在湖州师院教师教育学院的机器人协会里,学生们又摆弄起了心爱的机器人。他们虽然属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却对机器人情有独钟。在去年的全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上,他们带着机器人过关斩将,一举拿下国际赛制灭火比赛大学组全国冠军,及戏剧舞蹈比赛的亚军。

  文科生也能拿下机器人大赛冠军!这一切,源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前瞻性和不拘一格,敢于当第一个吃螃蟹之人。如今,省内一些中小学内担任机器人教育的指导老师有很多是该学院的毕业生。

  面向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些年,湖州师院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构建”的改革目标和要求,并初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框架构建。目前,学校有42个本科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覆盖,农村社区医生急缺,学校率先开展农村社区医生培养;湖州利用区位优势,努力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长三角地区物流仓储配送服务中心,学校顺势而为,新设物流管理专业……湖州师院现有的学科专业中,材料学、遗传学、环境科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旅游管理等应用和实用性学科和学科团队占到了40%,另外还有与湖州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研究方向50余个。

  明体达用,是这座浙北师范教育高等学府的办学理念。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具有现代意义的精神内涵,学校重在培养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006年,学校毕业生2579人,就业率达94.8%,至2010年,学校毕业生3750人,就业率达96.83%。5年来,湖州师院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连续多年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师范院校中排名第一。漂亮的就业工作成绩单,不仅显示出每年有数千名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湖州各个行业的各个岗位,更说明了社会对湖州师院所培养的人才的认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的学生正从各条战线上喷涌而出:

  2007届毕业生陈芬芳以“援建夫妻”名义获2009年“浙江骄傲”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2008届毕业生章珊珊荣获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两项计划”优秀志愿者,2009届毕业生王超是浙江省杰出青年志愿者;

  近万人次学生成功申报各类单项奖,135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

  筑巢引凤

  构筑人才“蓄水池”

  大学是引进人才的蓄水池。近年来,湖州师院一直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成立了由学院书记、院长挂帅的“校师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亲自抓,并专门成立了师资人才工作办公室,重点做好全校人才发展规划和引进培养工作。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

  “345人才工程”、“318人才工程”、“526人才工程”,一系列的人才工程上马;中青年教师硕士化计划、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教授培养计划,一整套的培养计划实施;成立湖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才……多措并举,一方面大力加强硕士博士生教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教授的培养,激励全体教师奋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以及紧缺专业人才。

  虽然学校的建设资金非常紧缺,但是对引进人才却乐于慷慨解囊,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费、进修费,既解决了引进人才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又为他们的后续发展搭好了平台。

  五年经营,收获颇丰: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显良等一批前沿专家,一大批产业精英和专家能手,齐聚一堂。

  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现有正高职称109人、副高职称236人、博士116人;有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2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5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坛新秀6人。人才队伍建设初显成效,已形成了人才辈出、梯队合理的人才体系。

  “筑巢引凤”成绩斐然,“百鸟归巢”指日可待。

  顶天立地

  科研解困无缝对接

  2011年1月,一份特殊的新年贺礼被送到了信息与工程学院教师李祖欣的手中——杭州一家公司与他签订的某控制系统软件开发合同,总经费105万元。这份贺礼显得特别的沉甸甸,因为该项目是李祖欣继2010年签订一项110万元项目协议后的第2个百万元“订单”,更是学校今年首个百万元横向科研项目,为2011年实现了“开门红”。

  近年来,湖州师院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提升科研水平,使科研成为学校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五年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6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达到4000余万元;在权威、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sci、ei、istp三大索引论文250余篇;省部级大奖取得突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34项。

  校园中浓厚的科研氛围,加上技能竞赛、科技竞赛、科研项目立项、实验室开放项目立项等系列活动的搭台唱戏,带动了学生的科研热。五年来,累计确立大学生科研项目600余项,其中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51项,在“挑战杯”、程序设计、数学建模等各项竞赛中更是获奖无数。

  仰望星空,师生们在科学苍穹中追寻探索,乐此不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湖州师院及时确立了“上顶天、下立地”的思路,让师生的科研成果化作一张张蕴含无穷价值潜力的“独门秘方”,解决企业发展中遭遇的“瓶颈之困”。

  作为企业与高校间的桥梁,学校科技联络员的队伍日渐壮大,2006年向20多家吴兴区重点骨干企业派遣20余名科技联络员,2007年组织50余名优秀教师与湖州市50余家企业结对,2008年学校组织5个二级学院10个项目组到安吉县10个乡村对接并开展科技、文化、医疗服务活动,2009年派出16个教师团队赴全市28家企业开展“科技人员结对解困项目”专项行动,2010年“百名专家下基层”活动中,11个二级学院和2个部门共146名教师深入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科技攻关、联合开发、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康成,为全国最大的药用辅料生产企业——湖州展望药业有限公司开出一纸“处方”,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解决了聚丙烯酸树脂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和污水排放两大难题;计算机系教师刘利民与湖州佳视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的科技合作项目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还成功申报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信息工程学院教师顾永跟开发了织里童装城网上交易平台……市校间的合作一步步深化。

  站在发展的节点上,湖州师院拟定《“区域服务计划”行动纲要(2011—2015)》,把目光放远到长三角,瞄准了区域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建成一定数量的市级以上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形成一批能承担企业攻关项目的创新团队,实现横向科技经费快速增长。

  顶天立地,学校科学研究与地方发展正加速实现“无缝对接”。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更多的湖州企业能品尝到师生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甜头”。

  饮水思源

  胸怀责任阔步前行

  饮水当思源。

  在湖州大地上成长、发展的湖州师院,被湖州人亲切地成为“家门口的大学”,倾注了无数湖州人的心血。回馈这份厚爱的,是学校办学的题中之义和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全体师院人的思想共识和共同行动——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十一五”期间,学校与各县区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其中与吴兴区建立政产学研全面合作关系),基本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的二级横向科研管理体系和“学校—二级学院—团队”的三级服务地方工作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2010年,学校累计参与完成湖州市、县、区政府部门30余项重点课题调研并撰写报告;与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承接服务地方项目600余项服务企业、服务基层2000余人次,百万元以上项目4项;服务地方经费从2006年不到60万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600万元,累计达4000余万元。

  这些年,湖州师院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杜拙老师的水彩画获全国美展银奖,李志刚老师的国画获文化部“群星奖”唯一美术类国画金奖,星光熠熠。学校文化服务地方的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参加“太湖之舟”大型文艺晚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演出活动,组织送文艺演出下乡等,师生们活跃在地方文化舞台上。

  老师们纷纷投身地方服务工作,学生们也不甘落后。

  不管是不是湖州人,师院学子在进校的那一天起,就把湖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也用爱感动着这座城市。看,每逢血站告急,排队献血的人群中总有高高挽起袖子的师院学子;听,每逢周末假日,从孤寡老人居所、福利院、养老院等处传出的欢声笑语中,总有师院学子的清朗嗓音……

  寒暑假的实践活动,更是让师院学生把自己的服务足迹踏遍了湖州的每一个角落。在大街小巷,学生们穿梭期间,做着湖州老字号、改革开放成果等各种调查问卷;在学校社区,义务支教的小分队精心设计课程、教具和游戏,勾起了更多中小学生的学习乐趣;在工厂车间,跟着老师傅认真实习的学生们,累积着工作经验,也撰写打工日记、企业用人调研报告;在田间地头,学生们送上一台台精彩的晚会,丰富村民精神食粮,也把政策宣传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服务地方——时代所赋予的这项使命,也为湖州师院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新舞台。

  未来五年,湖州将以建设“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和谐民生”为目标定位,全力打造“四区”,即特色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加快建设“一市”,即“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

  畅想未来,师院人以昂扬的精神面貌,将围绕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与领军人物,转化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成果,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孕育与传播高品位文化,成为服务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的重要基地,实现学校与地方互动发展、双赢发展。

  自身发展与服务地方并行,湖州师院阔步前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曾经,一场为了“家门口的大学”而在湖州大地掀起的全民助学活动,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年复一年,这颗种子已然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每年开花结果,孕育出数千颗籽,反哺滋养着它的大地。

  弹指又是五年,湖州这座城市在日渐“长大”,7026威尼斯官网这座“人才宝库”也随着城市的发展“长大”。我们关心这座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我们同样关心,这所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学。

  站在徐徐展开的“十二五”蓝图前,我们回首,仔细感受这所大学走过的“五年”:看一看它在这期间留下的足迹、听一听它心脏搏动的声音。回眸,并非为了陶醉。我们渴望借此让更多的湖州人知道:五年里,湖州师院为这座城市做了哪些事;下一个五年,哪些事还会坚持做下去,哪些事还能做得更好;而在未来更广阔的时空里,湖州师院又有着怎样的可能。

  回望过去,历史的回旋曲余音袅袅;驻足今日,发展的进行曲弹奏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