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服装与服饰实验室里,总能看到窗内些许同学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根竹棍,在旁边的池子里搅拌着什么。在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下,在动手又动脑的学习方式中,艺术学院第一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同学们正在学习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这是一门手工印染课,主讲教师徐崔春把理论课堂搬进了实验室,徐老师提到自己的课程设计思路:“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能力和对传统工艺的深入认知。当下的大学生多为90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会严重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老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态度。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天性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个人专业素质素养的养成和艺术特质的培育。
手工印染包括扎染和蜡染,这两种印染方法都是少数民族传统的手工技艺,是用植物染料染布。
课堂上,同学们首先裁剪一块适当面积的纯棉麻布,在布料上设计一幅图案,用水洗笔把图案画在布料上,然后用扎染线把图案的边缘线缝起来,用力拉紧,打上结,放入染池印染。同学们需要在染池中依次放入染料、还原剂、固色剂,用竹棍搅拌至蓝绿色,把做好的布放进染池,用竹棍压好,经过三四次的浸泡与晾晒,最后把布取出,待布料干透后清洗、拆线。被线封住的那些地方就会是布的原色,而没有被线缝到的地方则被染成蓝靛色。染成之后的布可以做方巾、衣服、被面等等。“在手工印染课程的学习中,感觉自己像蚕,一口一口地吃着桑叶,慢慢消化,最后破茧成蝶。”一位同学评价说。
不同的工艺技巧和方法特点各不相同,适合创作的作品内容也不尽相同。徐老师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分主题作品创作,例如蜡染作品可分为黄酒、水乡等主题。在提高学生作品内涵方面,可以系列化地进行创作,避免总是拘泥于牡丹、松鹤、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案。一位同学拿着自己的作品《太湖之韵》回味着学习过程。“很多同学的作品选材新颖,技法多样,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品味。”徐老师评价说。
上完课后,同学们都拿出手机把自己上课的成果拍照保存下来,发送到朋友圈和大家分享。大家都说这样的教学形式很直观、很具体,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与老师充分互动,在动手操作中实践书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看着自己印染的一块块布逐渐成形,特别有成就感。
《手工印染》课程主要分扎染和蜡染两大部分,共64课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寓教于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艺术学院设计系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思想指引下花大力气实施的一项课堂教学形式改革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会专业知识,用眼睛去见证科学道理的发生。这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显得有了生机和活力,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了解、探索知识。
这种“综合讲授-实验验证-讨论总结-作品创作”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联系实际,获取实践经验,开展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有效培养学生正确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分组分技巧制作作品,在课堂上把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总结的一些小经验、小技巧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有更多的经验和精力进行作品创作。
通讯员:董联斌 学生记者:施晗晓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7026威尼斯(中国)股份有限公司